
Vesper: 一杯由文學走入現實的經典調酒
分享
在雞尾酒的浩瀚歷史中,有些酒是出自傳奇酒吧的創新,有些則因大師級調酒師的巧思而流傳。而 Vesper,或稱 Vesper Martini,則是少數「由文學誕生」的經典。它的出現,不在於任何一間酒吧的吧檯,而是來自 1953 年英國作家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筆下的第一本詹姆士·龐德小說《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
小說裡的特調
在故事中,龐德坐在皇家賭場的吧檯,向酒保說出一份極為精確的配方:
「三份 Gordon’s 琴酒、一份伏特加、半份 Kina Lillet。加冰搖勻,直到冰透,用一條長長的檸檬皮作裝飾。」
這份配方打破當時傳統馬丁尼的比例,結合琴酒與伏特加的雙烈酒基底,加上帶有苦味的 Kina Lillet,使其風味更加強烈且層次複雜。

當龐德為這杯酒命名時,他選擇了故事中神秘且致命的女主角──Vesper Lynd。這不僅是一個浪漫的命名,更因角色的悲劇命運,為這杯調酒增添了幾分宿命與感傷。
值得一提的是,在《皇家夜總會》之後,龐德的確繼續在小說與電影中飲用馬丁尼,但「Vesper」僅此一次,成為經典的孤例。正因如此,它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而非龐德的日常最愛。
從 Kina Lillet 到 Cocchi Americano

然而,今日若想重現 Vesper 的原貌並不容易。原因在於配方中關鍵的 Kina Lillet 早在 1986 年停產。Kina Lillet 曾是一款帶有明顯奎寧苦味的開胃酒,而現存的 Lillet Blanc 配方甜度較高、苦味不足,難以還原當年的滋味。
於是,現代調酒師多半採用兩種方式來接近原始風味:
-以 Lillet Blanc 取代 ——較易取得,但偏甜柔順。
-以 Cocchi Americano 代替 ——保有更多奎寧苦韻,被認為更貼近當年的 Kina Lillet。
部分專業人士甚至會額外添加苦精或少量奎寧粉,試圖復刻出當年那杯「帶點藥性」的辛口感。這種調整不僅展現了現代調酒師對經典的尊重,也反映出雞尾酒文化中「還原」與「創新」之間的微妙張力。
文學背後的靈感
雖然 Vesper 在小說中被描繪成龐德的即興創作,但歷史上有跡可循。佛萊明的摯友 Ivar Bryce 似乎在現實中調過這杯酒。佛萊明在一本送給 Bryce 的《皇家夜總會》上親筆題字:「給 Ivar,他調了第一杯 Vesper,並說了那句好話。」這意味著 Vesper 的誕生,很可能不是單純的虛構,而是文學與現實交會的產物。
另一方面,也有零星的說法指出,「Vesper」這個名字靈感或許來自佛萊明二戰期間在英國海軍情報部認識的一位代號「Vésperale」的女特務。但這樣的推測缺乏可靠佐證,更多像是歷史愛好者對龐德世界的浪漫補充。
Vesper 的文化意義
無論起源如何,Vesper 的意義早已超越配方本身。它代表了 1950 年代戰後英國社會的某種精神投射:冷靜、果敢、帶點危險。這杯酒的「三份琴酒、一份伏特加」比例展現了力度與決斷,與龐德的性格相互呼應。
同時,它也標誌著文學與調酒文化的一次成功跨界。不同於多數經典雞尾酒的實用性或風味流行,Vesper 的名氣來自小說、再經由電影加持,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符號。如今,無論是在高級酒吧還是龐德迷的私人聚會,Vesper 常常被點來作為致敬,也成為酒單上帶有故事性的佳作。
經典之作
Vesper 的傳奇告訴我們,一杯酒可以是調酒師的創意結晶,也可以是作家筆下的虛構想像,更可以在文學與現實之間遊走,最終化為世人共享的經典。即便原始配方的 Kina Lillet 已成絕響,現代調酒師仍透過替代與改良,讓這杯誕生於紙上的調酒,繼續在世界各地的酒杯中閃耀。